痔疮并不会自己好,因为痔疮是由于患者排便习惯以及饮食习惯不当,引起的肛垫出现病理性肥大、下移,进而导致患者出现间歇性便血、肛门异物脱出或者是肛门异物感。而肛垫出现病理性肥大下移属于器质性病变,所以一般自己是不会好的。
但是如果痔疮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结构以及改变排便习惯来避免痔疮进一步加重或者是改善痔疮的临床症状。比如患者多吃些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进而促进排便的顺畅。同时排便习惯要好,比如定时排便、排便时间不要过久,平时多做提肛运动,都可以避免痔疮进一步加重。
痔疮出血主要是痔疮粘膜局部破裂出血,或者是由于局部反复的摩擦刺激,而使得痔疮局部小动脉出血,如果是粘膜出血,一般出血表现出少量的渗血,而小动脉破裂出血,则表现出滴答状出血或者喷射状出血。
检查痔疮出血,需要进行肛门指诊和肛门镜的检查,才能明确出血点的位置以及出血量的多少,并且根据检查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少量出血,可以选择局部使用止血类药膏或者口服止血药对症治疗。如果出血量比较大,呈现出滴答状或者喷射状的小动脉搏动性出血时,建议直接进行结扎止血。
痔疮是一种位于肛门部位的常见疾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在我国,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科疾病。 痔疮的常用检查方法有视诊、指诊及肛门镜检查。 肛门局部视诊是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的检查方式。检查时,医生观察肛门的形态、位置、有无血迹、是否潮湿、有无肿块、分泌物、共皮肤是否改变、肛毛情况等。对于痔疮患者,医生主要观察肛门内外痔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性质、痔核表面色泽、平整度、有无破溃及出血点。痔核大小的变化与体位的关系,痔核与其他病变如肛裂、肛瘘位置关系等。痔核等肿物脱出时,还要观察脱出物的方位、大小、形态、表面黏膜的色泽、有无溃疡、坏死、出血点、黏膜纤维化情况,是否能自行回纳等。为了观察痔疮脱出情况,一般需要采取蹲位。是脱出物脱出肛门外,由医生来进行观察。 指检就是医生将食指伸进患者肛门内进行触摸检查,以了解患者肛门直肠的功能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情况。该方法简便易行,效率很高,是肛肠科常用的检查方法。 医生通过指诊,可以了解患者肛管直肠是否狭窄、有无瘘管、有无肿瘤生长、有无压痛以及肛管直肠周围组织器官的情况等多种信息。特别是在一些视诊无法发现或表现虽有异常,但对其周围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清楚时,就可以通过指诊了解的比较清楚。 肛门镜检查,是医生将涂好石蜡油的肛门镜插入肛门,用来观察肛门直肠内部情况的方法。通过肛门镜检查,医生可以观察患者的痔核大小、位置、形状、表面黏膜色泽、糜烂、出血、纤维化等情况。另外,还可以观察到肠腔内是否有积血、黏液等。
痔疮手术以后,局部伤口的恢复时间大概需要3周左右,大多数的痔疮手术局部伤口创面较小,尤其是患者使用微创手术疗法进行痔疮治疗以后,恢复时间甚至缩短到1周到10天左右。
手术之后,肛门局部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口和创面存在,所以术后早期为了进一步促进黏膜的愈合,和预防感染的发生,建议患者需要住院,并每天对局部伤口进行消毒和换药,保证局部创面没有粪便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残留,并且使用具有生长粘膜、促进愈合的中药药膏进行局部涂抹。
(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怀孕的时候很多孕妇会出现痔疮,这是因为随着胎儿不断的增大,子宫就会压迫到下肢静脉的回流,对于肛门周围的静脉丛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就容易出现肛门有赘生物,大便的时候有带血肛周的疼痛,排便的性状也会有所改变。在这个时候,就要及时到医院检查一下看痔疮的严重程度。如果不太严重的,可以从自身的一些生活习惯上来改变,包括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肠道的蠕动。如果疼痛和出血比较严重的,建议最好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
怀孕以后女性子宫体积增大,晚孕期同时伴有胎儿入盆,这些因素会导致盆腔一类的静脉受到压迫,会引起肛门周围的血液回流受阻,引起静脉血液淤滞在肛门周围,就容易引起孕妇发生痔疮,或者孕前的痔疮在孕期加重。
孕妇的痔疮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症状,第一,可以用手触摸到肛门外存在有息肉一样的组织。第二,痔疮比较严重时,会引起痔核脱出或者伴有肛门出血。第三,痔疮有时也会伴有便秘,对孕期痔疮要通过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来进行治疗。